大学教育与社会脱节 一毕业就失业的大学生怎么办? 沙市区荣女士是一家大型印刷厂负责人,最近厂里准备扩张,她想招一些技术人员。结果发现,应聘的大学毕业生专业水平一般,她开办了免费培训班,竟有百余名大学生报名参加。专家认为,如今大学教学体制已与经济发展严重脱轨,结构性失业正扩延到大学生身上。 一、大跌眼镜,科班生水准太差 荣女士的印刷厂所用软件主要是设计和排版两类,包括5类专用软件。在她看来,即便是没有任何基础的普通人来学习,1-2个月基本就能学会。可她没想到,前来应聘的4名设计专业的大学生,竟连一些快捷键都不清楚。
正赶上工厂装修,荣女士也想为厂里储备些优秀设计人才,才想出在网上招募免费听课生,通过远程教学公益授课,最终再挑选优秀的设计师,双向选择就业。荣女士在多个设计论坛和本地贴吧中发招募帖。不到一周时间,报名人数便达120多人。更让她没想到的是,120人中有70余人是大学生,大多是学设计专业,很多已毕业了,正在找工作,其中有学视觉传达和平面设计专业的,有的还是印刷学院的专业毕业生。
经进一步了解,这些毕业生们,大多都在学校接触过印刷厂需使用的软件,但多表示操作不熟练,做不来复杂的案例,多是想通过专业师傅的培训,让自己的设计水平进一步提升。
记者昨再次联系荣女士,她介绍,为期两周的加强培训班已结束,已有4名相对优秀的毕业生留下来,剩余的百余名,她推荐了少部分到同行厂里,大部分则自行谋职去了。
二、目标迷茫,就业咋就如此难
专业大学生却并不专业,在如今的职场中并不奇怪。
记者联系上此次参加培训的王姝同学,她是武汉一所二本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专业是英韩双语,本应找翻译类工作,可翻译类工作本科生很难胜任。家人希望她当老师,大四又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考了证,到学校实习却发现自己不适合当老师。随后她辗转多地找工作,行政类、外贸类都尝试过,因从小喜爱画画,又忽然间对设计感兴趣,最后参加了这个公益培训班。对于后期的工作打算,她说,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王姝说,从大一起,学长学姐们说的最多的就是就业,自己也知道就业的重要性,但今后究竟从事何种职业,在哪就业,心中一点谱也没有。这种现象在现在的大学生中很普遍。尽管大学课余生活丰富,有社团活动、假期社会实践等,但到头来,刚踏入社会,缺乏实战经验,还是有很多不适应之处。
业内人士说,农业文明走了万余年,工业文明走了数百年,而信息革命到来,互联网变革时代才用了20余年,在科技发展已呈加速度状态的时代,大学学习仅停留在理论阶段是远远不够的。尽管目前很多院校已认识到这一点,推出多种与社会接轨的有益尝试,但还远远不够,学生目标感的缺失、社会诱惑过多分散学生学习精力,都使得学生们的学习无章法可言。
三、根除症结,唯有更深入改革 其实,在人尽其才的时代,大学专业早已不再是就业的唯一砝码,大学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人的责任感和承受力,以此来适应后期的社会生活,“专业知识打底、社会经验先行”尤为重要。
武汉大学特聘教授尹邓安认为,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中国的大学教育就开始出现与社会脱轨的情况,到如今,脱轨得已经相当严重。经济发展之快,以理论为主导的教学体制早已不能适应,而这也就间接导致了社会生产效率的下滑。
这不禁让人想到了汉正街的变革。这几乎是一个粗放式经济的发展缩影,扁担就能使一批批民工在汉正街上谋得饭碗,但变革来临,当翻斗车开进汉正街,没有一个民工能开,于是大多数扁担工失业,结构性失业由此诞生。如今的大学毕业生们也面临同样的尴尬,企业招人要招有工作经验的,而大学生又缺乏经验,结构性失业已蔓延到了大学毕业生头上。
还有专家认为,经济社会里,员工必须要为企业带来效应,在自私自利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每个企业都希望别人能把大学生们培养成更优秀的人,而自己只需将他们从别的企业挖过来即可,这问题的根源还是毕业生们缺乏社会实战能力,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就业、企业用人等矛盾,唯有更为深入的社会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