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就是土木毕设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土木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50例。供大家学习。
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 ,土木工程将引进更多的高新技术继续发展。中国土木工程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 ,中国的土木工程在 2 1世纪的发展未来和趋势进行了展望。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了中国土木工程学科在 2 1世纪的重点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一
[1]冯鹏. 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发展与应用[J]. 玻璃钢/复合材料,2014,(09):99-104.
[2]隋振国,马锦明,陈东,徐伟. BIM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领域的应用进展[J]. 施工技术,2013,42(S2):161-165.
[3]刘红勇,何维涛,黄秋爽. 普通高等院校BIM实践教学路径探索[J].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3,5(05):98-101.
[4]陈锋,王春江,周岱. 流固耦合理论与算法评述[J]. 空间结构,2012,18(04):55-63.
[5]谢文利. 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01):82-83.
[6]吴海俊,胡松,朱胜跃,段铁铮. 城市道路设计思路与技术要点[J]. 城市交通,2011,9(06):5-13+49.
[7]王开凤,张谢东. 土木工程结构损伤识别研究[J]. 公路,2008,(01):154-159.
[8]熊海贝,李志强. 结构健康监测的研究现状[J]. 结构工程师,2006,(05):86-90.
[9]郝庆多,王勃,欧进萍. 纤维增强塑料筋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J]. 混凝土,2006,(09):38-40+44.
[10]汪大洋,周云,王烨华,丁鲲. 粘滞阻尼减震结构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04):22-31.
[11]亓兴军,李小军,刘萍. 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方法综述[J]. 工业建筑,2006,(08):59-63+100.
[12]林峰,顾祥林,何敏娟. 现代土木工程特点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 高等建筑教育,2006,(01):26-28.
[13]焦莉,李宏男. PZT的EMI技术在土木工程健康监测中的研究进展[J].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6,(01):102-108.
[14]欧进萍. 土木工程结构用智能感知材料、传感器与健康监测系统的研发现状[J]. 功能材料信息,2005,(05):12-22.
[15]方志,杨剑. FRP和RPC在土木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J].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04):54-61.
[16]冯新,李国强,周晶. 土木工程结构健康诊断中的统计识别方法综述[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02):105-113.
[17]崔迪,李宏男,宋钢兵. 形状记忆合金在土木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5,(01):86-94.
[18]王全凤,杨勇新,岳清瑞. FRP复合材料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1-6.
[19]李宏男,赵晓燕. 压电智能传感结构在土木工程中的研究和应用[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06):165-172.
[20]喻言,李宏伟,欧进萍. 结构监测的无线加速度传感器设计与制作[J]. 传感技术学报,2004,(03):463-466+471.
[21]范旭红,石启印,马波.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研究与展望[J].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1):89-92.
[22]张发明,赵维炳,刘宁,陈祖煜. 预应力锚索锚固荷载的变化规律及预测模型[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01):39-43.
[23]孙鸿敏,李宏男. 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研究进展[J].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03):92-98.
[24]贾颖绚,宋宏伟. 土木工程中锚杆支护机理研究现状与展望[J]. 岩土工程界,2003,(08):53-56.
[25]李宏男,孙鸿敏. 小波分析在土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J]. 世界地震工程,2003,(02):16-22.
[26]刘睿. 国际大型土木工程承包项目投标风险定量评估[D].天津大学,2003.
[27]宗周红,任伟新,阮毅. 土木工程结构损伤诊断研究进展[J]. 土木工程学报,2003,(05):105-110.
[28]孙明清,李卓球,候作富. 压电材料在土木工程结构健康检测中的应用[J]. 混凝土,2003,(03):22-24.
[29]王勃,何政,张新越,欧进萍. 纤维聚合物筋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J]. 建筑技术,2003,(02):134-135.
[30]周长东,黄承逵. FRP复合材料在国外土木工程中的应用[J]. 建筑技术,2002,(11):848-849.
参考文献二
[31]冯新. 土木工程中结构识别方法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
[32]仲景冰.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及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2002,(02):59-60.
[33]吕志涛. 新世纪我国土木工程活动与预应力技术的展望[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3):457-459.
[34]周智,欧进萍. 用于土木工程的智能监测传感材料性能及比较研究[J]. 建筑技术,2002,(04):270-272.
[35]王文炜,李果. 纤维增强塑料(FRP)在混凝土结构中的研究与应用[J]. 混凝土,2001,(10):37-39.
[36]谢强,薛松涛. 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的研究状况与进展[J]. 中国科学基金,2001,(05):31-34.
[37]曹志远. 土木工程分析的施工力学与时变力学基础[J]. 土木工程学报,2001,(03):41-46.
[38]曹照平,王社良. 智能材料结构系统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01):108-113.
[39]孙树民. 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的发展[J]. 噪声与振动控制,2001,(01):22-28.
[40]于清. FRP的特点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J].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0,(06):26-30.
[41]沈建中,李宗津,张之勇. 土木工程中的无损检测技术及其应用[J]. 无损检测,2000,(11):497-500+504.
[42]龚晓南. 21世纪岩土工程发展展望[J]. 岩土工程学报,2000,(02):238-242.
[43]瞿伟廉,李卓球,姜德生,官建国,袁润章. 智能材料结构系统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03):87-95.
[44]吴波,李惠,孙科学. 形状记忆合金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J]. 世界地震工程,1999,(03):1-13.
[45]欧进萍,关新春. 土木工程智能结构体系的研究与发展[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02):21-28.
[46]李宏男,阎石,林皋. 智能结构控制发展综述[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02):29-36.
[47]阎维明,周福霖,谭平. 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研究进展[J]. 世界地震工程,1997,(02):8-20.
[48]李宏男. 结构振动控制实践的新进展[J]. 世界地震工程,1995,(02):34-39.
[49]杨雪强,何世秀,庄心善. 土木工程中的成拱效应[J]. 湖北工学院学报,1994,(01):1-7.
[50]索丽生. 国外有压瞬变流研究进展[J]. 河海科技进展,1991,11(02):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