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题目
详见老师给的题目审核表
二、目的要求
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道路交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或科学研究的综合训练,是前面各个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和拓宽,是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其目的是使学生受到道路交通工程师所必须的综合训练,有利于向工作岗位过渡。
三、设计原始资料
1.地形图
S211线武威~仙米寺二级公路武威~骆驼河口(甘肃段)部分路段电子版地形图,比例尺1:2000
2.地形、地貌、气候及不良地质地段
S219线祁山堡~西和~成县公路起点在礼县祁山堡,与S306线相接,途经礼县长道镇、西和县石堡乡、西峪乡、西和县城、十里乡、石峡乡,而后进入成县境内,经成县纸纺镇、沙坝乡,终点至抛沙镇,与S205线K29+178处相接,路线全长102.584km。
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线路基、路面、桥涵、防排水设施受地震影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损坏,在随后的余震影响下,损坏程度进一步加剧,严重影响交通运输的正常进行。
随着灾区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的逐渐展开,交通运输量逐渐增大,现有公路脆弱的运输能力已不能满足灾后人民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要求,因此恢复原有公路的服务功能显得尤为迫切。
本公路沿线在西和县境内地形类型有漾水河漫滩地形和构造剥蚀黄土梁峁沟壑区及侵蚀构造中高山地,其中漾水河漫滩地高出漾水河1~10米,坡度为6°~15°,表面覆盖2~8米深的砂质粘土,土质粗松,蓄水保墒性强,出露岩层有第三系和泥盆系的砂砾青灰泥岩。构造剥蚀黄土梁峁沟壑区主要指漾水河及各支流两岸山地,相对高差为200~300米,极个别地区高差达500米。地表以黄土覆盖,沟壑纵横,河流平川切割,坡度较小,梁坡平缓,坡度在6°~25°之间,冲沟发育明显,呈“V”字形,山头相连而相间,呈锯齿状,并有大小不等的断陷谷地镶嵌其间。侵蚀构造中高山地在石峡一带分布,相对高差200~500米,山势高亢,岭背狭窄,陡坡削壁,沟谷纵横,源短流急,冲沟多呈“V”字形,出露岩层含炭质灰岩、晶体钙质千枚岩、钙质砂岩、石英砂岩、红色泥岩、粘土等。
本公路所处的西和县、成县地处内陆腹地,全年盛行偏南风,呈大陆性季风气候,雨量较为充沛,年平均气温8.4℃,年平均降水量为555.7mm,年最大降雨量为784.4mm,最小为302.6mm,降雨主要集中于夏季(6~8月),平均降雨量为243.4mm,秋季次之,历年平均蒸发量为1234.6mm,属湿润和半湿润区。
西和境内最大冻土深度为42厘米,成县境内最大冻土深度为56厘米。
本公路所在区域内河流均为西汉水支流,总属嘉陵江水系,与项目有关的河流主要有漾水河、横岭河,石硖河及其大小支流、支沟。
本公路所处的西和县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地震,文献记载的最大震级八级,在全国地震区划中,地震烈度为Ⅷ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为0.30g,成县地震烈度为Ⅶ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为0.20g,大暴雨是西和县和成县主要的自然灾害形式,最大的大暴雨及降雨量高达110mm。
S219线祁山堡至西和至成县公路沿线的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包括边坡滑塌及地下水丰富。
边坡滑塌是全线影响工程安全最严重的不良地质现象。从西和县城至成县段范围内都存在路基边坡滑塌现象,规模虽然不大但分布范围广,均为沿线坡积碎石土在雨季渗水作用下失去胶结作用产生的。在项目工程方案选择及边坡坡率确定时引起足够重视。
地下水的影响主要分布在西和县城至成县段,以毛细水的影响尤为严重,由于此路段土质为坡积碎石土或碎积碎石土,土颗粒粗而且空隙大,大气降水极易下渗形成地下潜水,在地气影响下,毛细水成为影响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工程设计方案中必须加以重视。
四、设计成果.
1.图表部分
1)路线平面图
2)路线纵断面图
3)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4)路基标准横断面图
5)路基横断面设计图
6)超高方式图
7)路基防护工程设计图
8)路基设计表
9)路基土石方数量表
10)路面结构设计图
11)排水设计图
12)辅助构造物设计图(涵洞,小桥,挡墙,立交设计)
13)其它辅助表格
2.设计说明书
五、进度安排
1.
公路路线设计:4周
2.路基设计:2周
3.路面设计:2周
4.道路排水及附属构造物设计:2周
5.绘图、资料整理与设计说明书的编制:2周
6.设计说明书与图纸的审查与修改:2周
7.答辩:1周
共计16周时间
六、主要参考资料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2.《公路工程水文勘察设计规范》(JTG C30—2015);
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6);
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
7.《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T D-2012);
8.《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3—2007);
9.许金良主编.道路勘测设计毕业设计指导.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10.张雨化主编.道路勘测设计.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11.Kreith, F., 1973. Principles of Heat Transfer, 3rd ed.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 New York.
12.Bishara SW, McReynolds RL. Laboratory aging and annealing of asphalt binders by microwave radiation. Presented at the 75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at Washington DC in January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