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教育部、教育厅关于毕业论文(设计)相关工作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毕业论文(设计)的意义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基本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条 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加深对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掌握,使之系统化、综合化。
2.使学生获得从事科研工作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制定研究(设计)方案、设计计算、实验方法、数据处理、文件编辑、文字表达、文献查阅、计算机应用、工具书使用等方面的基本工作实践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培养学生树立严谨、负责、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具有创新意识、善于与他人合作的工作作风。
第三条 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
1.各专业都要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2.毕业论文(设计)应该在培养方案所规定的时限内完成。
3.毕业论文的框架和毕业设计说明书应符合学校规定。
4、毕业论文(设计)的表述及体例要符合学术规范和技术规范,总字数符合学校规定(特殊情况按学科领域惯例)。
第二章 毕业论文(设计)的开题准备
第四条 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
一、课题的类型
1.论文:包括新领域、新技术、新理论的综述和探索;已有理论或技术的拓展;已有理论、假说或技术的新颖论证;已有理论或技术在新领域中的综合运用;社会生活、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的分析解决等。
2.设计:包括工程设计、产品设计、规划设计、软件设计等。
二、课题的来源
1.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科研)。
2.社会委托课题和联系社会实际的其他课题(生产社会实际)。
3.指导教师的非科研项目的学术理论探讨课题(导师选题)。
4.其他(学生自拟课题等)。
三、选题的原则
1.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能使学生受到全面的学术素养锻炼和专业知识基本实践。
2.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密切联系科研、生产、实验室和社会实际,促进学、研、产的结合,增加课题应用价值。
3.体现多样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学科、不同方面的科研实践训练。
4.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能充分发挥不同水平学生的创造潜能。
5.深度、广度和难度要适当,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按时完成任务。
四、课题的确定
1.课题一般先由指导教师提出,也可由学生提出,但须经指导教师审核同意。
2.由专业主任委派专家1~3人进行审题,经专业主任对课题是否合格进行全面审核。
3.由专业主任汇总后统一报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审批,批准通过者方可列入课题计划。
五、课题的分配
1.选题计划确定后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申报选题意向。
2.课题分配采取师生双向选择的方法进行,对双向选择不能落实课题的学生,由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落实。
3.课题分配原则上一人一题,独立完成。如课题内容过多,需若干名学生共同完成的,要明确每个学生的具体任务,力争使每个学生都经历该课题的全过程,但设计(论文)内容不能相同,并应附加切合内容的设计(论文)名称(副标题)反映学生承担的任务。
4.各专业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确定后,教务员在管理系统中下载《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情况表》(附件7),打印签字报教务处备案。
第五条 毕业论文(设计)课题的调研
1.要求学生尽可能利用一切方法和手段,了解本课题所涉及的社会、科研、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并收集有关的数据、图表和文献资料等。收集的资料要全面、准确、及时。
2.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和检索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及研究,以指导课题方案的确定。
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题调研任务。
第六条 毕业论文(设计)的开题
1.开题报告是整个毕业论文(设计)顺利进行的必要基础,是提高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学生只有在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进行毕业论文(设计)。
2.
开题报告主要是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目的、意义、文献综述、基本思路、研究方法(设计方案)、工作进度等进行论证。
3.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工作结束,学生根据指导教师下发的任务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查找资料、调查研究、方案制定等工作,并认真填写《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审批表》(附件8)。
第三章 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
第七条 指导教师的条件和职责
一、指导教师的条件
指导教师应由具有一定研究经验、治学严谨并有讲师或相当中级职称以上的人员担任。
二、指导教师的职责
毕业论文(设计)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每个指导教师应对整个毕业论文(设计)阶段的教学活动全面负责。其主要职责是:
1.提出毕业论文(设计)课题。
2.向学生介绍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为学生介绍、提供有关参考书目或文献资料,审查学生拟定的设计方案或写作提纲。
3.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开题报告、调查研究、文献查阅、方案制定、实验研究、上机运算、论文撰写、毕业答辩等各项工作。
4.在毕业论文(设计)内容上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如学生应完成的各项实验数据、查阅中外文资料、硬件制作、绘制图纸数量、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等。
5.提倡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外文文献。
6.按时完成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初稿的审阅,每周至少一次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及时掌握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和质量,定期辅导答疑,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7.必须在学生答辩前审查完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部资料(包括设计说明书、计算资料、实验报告、图纸或论文等),提出修改和完善建议。
8.实事求是地向答辩委员会写出对学生工作态度、能力、毕业论文(设计)水平、应用价值等评语、意见和建议。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评语字数不少于150字,要求明确、具体、有针对性,避免简单抽象、千篇一律。文献综述评语字数不少于100字。外文文献翻译评语不做字数要求,但要求指导教师对译文的准确性、与毕业论文(设计)课题研究的相关性等做出评价。
9.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术道德行为负有监督责任,应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对学生是否获得参加毕业论文答辩资格进行预审,并客观公正如实地填写评阅意见。
10.在整个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应按教学计划的规定保证对学生指导答疑的周学时数,定期对学生进行答疑。
11.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材料整理,交学院归档。
三、毕业论文(设计)优秀指导教师评选
在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和成绩评定结束后,各学院按照一定比例推荐毕业论文(设计)优秀指导教师(附件18、附件19)。推荐比例由学院根据每年实际情况确定。
第四章 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
第八条 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应中心内容突出,内容充实,论据充分,论证有力,数据可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图表清晰,格式规范,文字流畅,字迹工整,结论正确。
2.毕业论文(设计)篇幅要求:理工类毕业论文(设计)字数不少于0.8万字;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设计)字数不少于0.6万字;语言文学类毕业论文(设计)字数不少于0.5万字;艺术类毕业论文(设计)字数不少于0.4万字。设计类题目应附设计图纸、设计说明书等;研究类专题应附实验原始记录及报告、数据处理及相关模型、计算机程序或调研报告、读书笔记等支撑材料。阅读中外文献资料,理工农类不得少于10篇,其他专业不少于15篇,文献综述不少于0.3万字。
3.毕业论文(设计)符合统一规定的格式。
第九条 内容要求
1.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
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扼要叙述论文的主要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同时要有中、英文对照摘要,中文摘要约300~500汉字;英文摘要相对应汉字。
3.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同时有中、英文对照,分别附于中、英文摘要后。
4.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
5.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1)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2)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要运用各方面的实验结果和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3)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6.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按学科类别分别为10或15篇以上),所列参考文献应按论文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
7.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8.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例如,公式的推演、编写的算法、语言程序等。
第十条 工作要求
1.学生接受毕业论文(设计)任务后,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制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计划,拟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方案,完成开题报告。
2.认真按照工作计划进行文献查阅、资料收集、实践调查、实验研究等,按时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做好周进展情况记录(附件9)。
3.认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初稿,并按时交给指导教师评阅;按指导教师要求,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认真修改,以达到一定质量并定稿。
4.要自觉提高阅读外文科技文献的能力。
5.
答辩前一周,将毕业论文(设计)定稿交答辩小组。
6.做好答辩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按时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7.负责将本人的毕业论文(设计)所有资料整理后交学院有关部门存档。
8.必须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严禁抄袭他人毕业论文(设计)和已发表的成果或请人代替完成,违犯者按作弊论处。
9.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设计(论文)任务。
10.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之后,应按有关规定将毕业论文(设计)整理好,交由指导教师评阅。
11.毕业论文(设计)的成果、资料应交回学院收存,学生不得擅自带离学校。
第十一条 撰写步骤
一、拟写提纲
拟定提纲要项目齐全,能初步构成文章的轮廓;要从全面着眼,权衡好各个部分。
二、撰写初稿
1.初稿的内容尽量充分丰富,以方便修改定稿。但要防止一味地堆砌,写成材料仓库。
2.要合乎文体范围。文句力求精练简明,深入浅出,通顺易读,避免采用不合语法的口头语言或科技新闻报道式文体。
三、修改定稿
1.修改观点:一是观点的修正,看一看全文的基本观点以及说明它的若干从属论点是否偏颇、片面或表述得不准确;二是观点的深化,有无深意或新意。
2.修改材料:通过对材料的增、删、改、换,使文章支持和说明观点的材料充实、精练、准确。
3.修改结构:对文章内容的组织安排作部分的调整。一般出现下面几种情况,都应修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有较大的变化;层次不够清楚,前后内容重复或未表达完整;段落不够规范,划分得过于零碎或过于粗糙,不能显示层次;结构环节不齐全,内容组织得松散。
4.修改语言:包括用词、组句、语法、逻辑等。作为学术性的文章,语言应具有准确性、学术性和可读性。根据这一基本要求,语言的修改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把不准确的改为准确的;把啰嗦、重复的改为精练、简洁的;把生涩的改为通俗的;把平庸的改为生动的;把粗俗俚语改为学术用语。
第五章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第十二条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毕业论文(设计)完成后,各学院须组织答辩,以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求。在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前,各学院要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成立答辩委员会。
一、答辩委员会的组成
1.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由各学院答辩委员会组织,答辩委员会由院学位委员会成员与专家组成。
2.根据需要,答辩委员会可决定组成若干答辩小组,答辩小组一般由5人以上组成(特殊情况可为3人),设组长1人,秘书1人。各答辩小组具体负责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
3.答辩委员会及答辩小组成员必须由讲师或讲师以上职称(或相当职称的科技人员)的人员担任。
二、答辩委员会的职能
1.审定学生毕业答辩资格。
2.公布答辩时间、地点和答辩学生姓名一览表。
3.组织并主持全院(系)答辩工作。
4.审查各答辩小组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评定成绩。
5.根据工作需要聘请校外专家参加答辩。
三、答辩工作程序和要求
1.答辩人报告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内容。
2.答辩小组提问,答辩人就所提问题进行回答。答辩小组秘书做好答辩记录,并认真填写《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附件10)。
3.答辩结束后,答辩小组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及答辩情况等确定成绩,评分标准(附件14),并填写《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附件11)相应栏目。
第六章 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考核
第十三条 毕业论文(设计)的评阅
一、指导教师评阅
指导教师应根据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按照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标准(附件12),结合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期间的工作表现、设计(论文)工作量、外语水平及论文质量等,对所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进行全面、认真地评阅,并按百分制给出评阅成绩,同时写出评语并填写《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附件11)相应栏目。
二、评阅人评阅
1.在答辩前,各答辩小组组织评阅人根据毕业论文(设计)评定标准(附件13)评阅毕业论文(设计),并按百分制给出评阅成绩,同时写出评语并填写《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附件11)相应栏目。
2.评阅人必须具有指导教师资格。
第十四条 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评定
一、评定方法
1.采用五级记分制评定成绩: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要求优秀的比例一般控制在20%以内,良好的比例控制在40%以内,其余为中等、及格和不及格。
2.采用结构分评定总成绩:由指导教师、评阅人和答辩小组的评分组成,三部分的比例分别为40%,20%,40%。
二、评定要求
指导教师、评阅人和答辩小组成员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进行成绩评定时,要求做到:
1.实事求是,不要从印象出发,更不要以指导教师的声望作为评定该学生成绩的依据。
2.对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应予以充分的注意。
3.评分既要看学生上交的材料,也应考虑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过程中的表现。
三、评分标准
根据使用人的不同设定了三个评分标准,分别是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及答辩小组,详见附件12--附件14。
第十五条 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评选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和成绩评定结束后,各答辩小组按照一定比例推荐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并填写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推荐表(附件16),确定推荐等级。推荐比例由学院根据每年实际情况确定,原则上选送比例为2-5%。
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条件:
按期圆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任务。选题新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立论正确,观点新颖,结构合理,内容充实,计算与分析论证可靠、严密,思路清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重点突出,资料翔实,语言流畅,结论正确合理,格式规范。 能熟练地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一定的创新意识。外文资料翻译通顺正确,毕业论文创作全过程的信息化水平较高。答辩时概念清楚,语言表达准确,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原则上应推荐考核成绩为优秀的毕业论文(设计)。
第七章 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管理
第十六条 组织领导
全校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在主管校长统一领导下,由教务处、学院、专业分级落实完成。
一、教务处职责
教务处作为学校主管部门负责全校毕业论文(设计)的宏观组织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制定本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有关政策、制度和规定。
2.负责组织全校性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抽查、检查、评估和总结。
3.加强与各学院间的联系,协调、解决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组织三亚学院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和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等。
5.编印《三亚学院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选集》。
二、学院职责
负责本学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全过程管理。各学院成立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附件4)。其主要职责是:
1.贯彻落实学校有关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定和部署,根据本院各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拟定本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计划和实施措施。
2.向各专业老师、学生布置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动员。
3.组织审定毕业论文(设计)选题。
4.为学生选配合适的指导教师(附件5)。
5.定期检查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进度和质量。抓好题目审查、周检查、答辩检查等各个环节。
6.负责对本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检查和评估。
7.成立院答辩委员会(附件6)和各专业答辩小组,组织全院答辩工作,审查答辩小组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评定。
8.负责评选、推荐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附件17)和优秀指导教师(附件19)。
9.进行本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填写有关统计数据和表格。
10.汇总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并将电子版交教务处。
11.做好毕业论文(设计)文件的归档工作。
三、各专业职责
负责本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实施。其主要职责是:
1.贯彻执行校、院两级对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的规定。
2.根据选题原则组织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并报学院审核。
3.按照指导教师的条件,确认指导教师名单并报学院审核。
4.填写《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情况表》(附件7)和《毕业论文(设计)课题汇总表》(附件15),并在规定时间报学院。
5.召开指导教师会议,就指导要求、日程安排、评阅标准等,统一认识和要求。
6.组织指导教师向学生下达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7.检查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和质量,考核指导教师的工作,组织对学生的管理。
8.组成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小组,组织毕业论文(设计)评阅、答辩和成绩评定。
9.进行本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
10.将毕业论文(设计)材料汇总并交学院归档。
第十七条 工作流程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启动伊始,各学院成立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组织教师提出选题,落实学生选题,学生提交开题报告,开始撰写论文,实施周检查制度对论文指导过程进行监督,学生答辩资格审查,毕业论文(设计)交叉评阅、答辩、向教务处送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及“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名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详见附件22。
第十八条 文档管理
1.统计报表:毕业论文(设计)课题落实之后,各专业须填写《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情况表》(附件7),并在向学生公示之前报学院,由学院统一汇总后交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备案。
2.成绩报送: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结束后三天内,成绩录入。
3.各专业负责人填写《毕业论文(设计)课题汇总表》(附件15)并于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结束后到放假前报学院,由学院统一汇总后交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备案。
4.总结报送: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结束后,各学院应进行自评与工作总结,并将自评结果和总结报告以书面形式于放假前交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存档。
5.优秀论文报送:各学院可按2-5%的比例选送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并按规范格式整理、汇总,将电子文档于每年7月15日前报教务处实践教学科,以便编印《三亚学院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选集》。
6.毕业论文(设计)存档: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结束后,应将毕业论文(设计)收交学院资料室统一保存,保存期为5年。优秀论文必须按规定上交学校档案馆保存。
7.其他资料:其他数据及资料由学院保存。
第十九条 毕业论文(设计)资料的组成
一、学生资料
1.论文装订资料
(1)封面(附件1)
(2)论文独创性声明(附件2)
(3)目录
(4)中文摘要(含关键词)
(5)英文摘要(含关键词)
(6)正文
(7)参考文献
(8)
致谢
(9)附录
(10)封底
论文撰写格式(附件3)。
2.学生论文相关表格资料
(1)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审批表(附件8);
(2)毕业论文(设计)进展情况记录(附件9);
(3)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附件10)
(4)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附件11);
(5)论文撰写过程的其他资料(译文及原文复印件、工程图纸(手绘或计算机打印)、程序及软盘(光盘)等)。
装订封面(附件20)。
二、管理资料
(1)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名单(附件4);
(2)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情况表(附件5);
(3)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名单(附件6)
(4)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情况表(附件7);
(5)毕业论文(设计)课题汇总表(附件15);
(6)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
装订封面(附件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