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设基本摘要
一、工程概况
1.1场地位置及结构形式
1.1.1工程地点及地形地貌
拟建工程场地位于xx市,繁荣大街北侧,朝阳路东侧,场地为拆迁后的空地,地形大致平坦,由于没有永久性参照物,本次勘探的勘探点高程引测以南侧繁荣大街路边A点为±0.00米。场地所处地貌类型为山前冲洪积平原。
1.1.2地层结构及其分布特征
本场区勘察深度范围内,地基土自上而下分为如下5层:
第1层,杂填土:杂色,顶部为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并含少量砖块碎石、粘性土及砂土,下部为较松散的耕植土(一般粘性土),含较多植物根,松散状态, 场区普遍分布,厚度:0.70-3.50m,平均1.59m;层底标高:-3.00~-0.55m,平均-1.64m;层底埋深:0.70-3.50m,平均1.59m。
第2层,粉质粘土:黄褐色,无层理,含粉砂,呈饱和,可~软塑状态, 中压缩性,光泽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场区普遍分布,厚度: 1.00-2.70m,平均1.85m;层底标高:-4.25~-2.76m,平均-3.49m;层底埋深: 2.50-4.50m,平均3.44m。
第3层,粉质粘土:黄褐色,无层理,呈饱和, 可~软塑状态,中压缩性,光泽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场区普遍分布,厚度: 1.10-12.40m,平均5.36m;层底标高:-15.65~-4.16m,平均-8.85m;层底埋深: 3.70-15.80m,平均8.80m。
第4层, 粉质粘土:黄褐色,无层理,含碎石,呈饱和,可~软塑状态,中压缩性,光泽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场区局部分布,厚度:6.20-11.00m,平均9.27m;层底标高:-21.25~-15.85m,平均-19.38m;层底埋深:15.70-21.00m,平均19.17m。
第5层,全风化花岗岩:黄白色,可见母岩碎块,初见岩层:3.70-21.00m。该层最***厚度1.30米,本次钻探未穿透此层。
1.2施工范围:基坑支护工程施工,基坑等级为二级,地面等效超载q=20kpa。
1.3支护形式及结构:
基坑四周为砖砌围墙,西侧距基坑3m处为居民住房,北侧为施工项目部工人宿舍、食堂,南侧基坑距离围墙为5m。
支护长度约为262.0m,基坑深-7.85m;
①、 采用桩顶放坡+∅159-6mm-9m钢管桩的支护形式;
桩顶标高-2.6m,嵌固深度3.75m。
锚索位置:
第一层:
自然地面至-4.3m处焊接2【18a钢梁、打入12.5m锚索,自由段5.5m,锚固段7.0m。
第二层:
自然地面至-5.3m处焊接2【18a钢梁、打入14.5m锚索,自由段5.5m,锚固段 9.0m。
②、桩间及桩顶放坡均采用挂网喷坡,材料规格为∅0.6*20*20钢丝网,混凝土厚度为30~50mm。
1.4基坑边缘3m内禁止堆放重载物品等。
二、本工程的施工综合说明
2.1基坑支护设计综合说明
依据本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特点及开挖深度,并结合我公司在类似工程中成功的设计施工经验,本着安全、经济合理的原则。
本设计中采用一次性预应力锚索工艺,在成功解决砂层中成孔易塌孔问题,一次性下入钢铰线的同时可一次性完成注浆,提高了施工速度且大大降低了工程成本。支护桩采用钢管桩支护。
2.2技术措施
护坡桩结构设计采用建设部推荐的“理正深基坑支护F-SPW7.0版软件”,根据我公司多个基坑支护施工经验修正计算参数。
为确保桩间土的稳定,采用喷射混凝土方法进行坡面放坡段土层及桩间土防护。
本基坑实行动态信息化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信息监测系统,用动态信息施工技术全面控制施工质量,确保基坑及周边建筑物的安全。
部分内容展示(需在电脑端浏览)
部分图纸截图
文件列表截图
全套毕设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