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道路工程设计任务书

  一、概述
  一个新兴的以能源、原材料开发利用为基础的重工业城市,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资源分布广、储量大,占绵阳省全部保有储量的三分之一,是长江以南最大的炼焦煤基地,享有“江南煤海”之称。
  公路沿线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分布着众多的地方矿井和焦化厂,年原煤产量近500万吨,该项目是区域内一条重要的煤炭运输、资源开发通道,而现有的英武至柏果公路因等级低(多为等外级公路),路面差,阻车现象时有发生,给沿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不便,为了实现大规模开发、利用煤炭资源的战略目标,满足经济强县的需要,因而该项目的实施是十分迫切和完全必要的。
  (一)任务依据
  1、绵阳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黔发改交通(2005)588号关于英武至柏果公路改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2、与业主签定的测设合同
  3、六盘水市英武至柏果公路两阶段初步设计文件
  4、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颁现行的标准、规范、规程等
  5、畅达有限投资公司(业主)关于羊场至柏果公路勘测设计有关问题的函
  6、人民政府会议纪要盘府议[2005]43号《关于英柏公路羊柏段及松河至铁厂丫口支线改扩建工程外业勘察设计验收的会议纪要》(2002年8月4号)
  7、有关规划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建议与要求
  8、畅达路桥发展投资有限投资公司(业主)盘路桥发(2005)03号关于英柏公路(羊场至柏果)收费站点设置的请示
  9、公路初步设计审查会议记要
  10、绵阳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黔发改建设(2005)1218号英武至柏果公路羊场至柏果段初步设计的批复
  1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
  (二)测设简况、设计方案拟定及推荐方案的确定
  我公司于2005年5月16日与畅达路桥有限公司(业主)签定合同后,随即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路线、桥涵等方案进行了研究,针对本项目初步设计批复要求,派出前期作业小组赴现场收集完善沿线地质、规划等方面资料,对原路线、结构物等实地调查,并在初步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路线方案的优化,对路线接线及技术标准进行统一。2005年7月初,在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后,严格按照交通部部颁技术规范标准要求,开始中桩、断面、中平及地亩、桥涵、地质、经济等各专业组的勘察测量和调查工作。于2005年7月中旬完成全部外业勘察任务。
  2005年7月18日~20日,在人民政府会议室召开了英武至柏果公路羊场至柏果段及松河至铁厂丫口支线改扩建工程外业勘察设计验收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人民政府、六盘水市交通局、交通局、发改局、宏财投资公司、畅达路桥公司、中交通力公路勘察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绵阳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松河煤业公司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首先对主要的路线方案、桥梁、高路堤、高边坡及主要的比较路段等工点进行了实地察看,并听取了两家设计单位对外业勘测设计情况的汇报,并进行了认真讨论,充分发表了意见。会议认为两测设单位的外业勘测设计均按照交通部有关规程、规范进行设计,路线走向、标准、规模基本符合省发改委的批复要求,整体平纵线形布设合理,技术标准运用适当,符合勘测深度要求,原则上予以通过验收。
  二、路线起讫点、中间控制点、全长及所经主要河流、垭口城镇及工程概况
  本合同段起于第六合同段终点岔河,桩号为K66+900,沿着松土河左岸山坡前行,在K67+750处穿越岔河料场, 前行至K68+697处修家洞中桥跨顺场农贸市场,于K68+727处接上鸡场坪至柏果公路,在K68+880处下穿水柏铁路后,在K69+080~K69+140段左侧紧邻水柏铁路,右侧紧靠松土河前行至联强村,路线于K69+260处绕开鸡柏线,走其右侧菜地于K69+490处下穿水柏铁路后,回至鸡柏线上;沿着老路行走,在K70+130~K70+300段避让左侧不良地质地段,路基挤占松土河部分河床,于K70+340~K70+560段开挖老路左侧菜地后回至原公路上,沿着原公路前行至K71+700后改走老路右侧水田,于K72+000走上老路至K73+400后偏向老路右侧绕开左侧陡坡,在K73+531处修白孝坟中桥,在K73+765处穿胡家寨收费站,在74+200处跨龙山脚煤矿,在K74+400~K74+510段为避开左侧高陡山坡,挤占右侧松土河河床,在K74+900处接上水泥混凝土老路,在K75+260处与电厂铁路专线平交后,于K75+490处下穿电厂运煤传送带,沿老路前行至柏果镇终点处与两水线平交。终点桩号为K76+876.531,路线全长9.97797公里。
  本合同段地处黔西高原向黔西南丘陵过渡的转折斜坡上,云贵高原中部,属珠江水系,路线跨越的主要河流为松土河,其余为小溪流。
  本合同段所经地域主要为柏果镇。
  本合同段工程主要为路基土石方工程、家洞中桥和白孝坟中桥、路基防护工程、排水工程及路面工程,土石方工程主要集中在起点岔河至联营村段。
  三、沿线地形、地质、地震、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及其与公路建设的关系
  (一)地形、地貌
  本项目位于丘陵过渡的转折斜坡上,云贵高原中部,属乌蒙山脉南延部分,路线海拔1200~2000米,一般1400~1600米,相对高差200~800米不等,地形复杂,地势崎岖,地势总体为砂泥岩、灰岩、玄武岩深切割中山河谷地貌,总体西北高,东南低,为北盘江支流与拖长江的分水岭。项目沿线属典型的山岭重丘区,出露基岩约85%为煤系碎屑岩组合,岩石结构松散,抗风化能力弱,在强烈的流水侵蚀和溶蚀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山峦绵延起伏,岭谷纵横交错,山谷、溪沟多,丘陵平地少的地貌景观,且地表自然坡度大,残坡积层厚,尤其是煤系路段公路边坡条件十分恶劣。
  (二)沿线气候、水文、地震等自然特征
  测区属***带夏湿春干温暖气候,区内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雨热基本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有“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年平均气候15.2℃,1月均温6.3℃,7月均温21.3℃。年平均无霜期大都在273天。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5~10月,降水量达1221.7毫米,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7.84%,11月~次年4月,降水量为169.1毫米,占全年降水水总量12.16%,相对湿度77%,蒸发量1494.6毫米。
  项目所在区域属珠江流域北盘江水系的乌都河与拖长江支流,沿线季节性冲沟发育,水的涨落随雨季和枯水期的变化而变化,雨季河水猛涨,枯水季剧降,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沿途地下水以裂隙水、孔隙水为主,地下水及地表水均靠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位除个别地段外,一般埋藏较深。全线小河、溪沟发育,水资源丰富,工程及生活用水均比较方便。
  根据国家地震局1990《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400万),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小于0.05g,根据规范,有关构造物可简易设防。
  (三)工程地质条件
  1、地层岩性:项目沿线岩石类型以泥岩、砂岩、泥质砂岩、粘土岩、煤为主,占85%,其次为灰岩、泥质灰岩、白云岩和砂粘土、砂土、碎石土等覆盖层。
  2、地质构造:项目沿线在地层化分上属扬子地层区,出露地层有二叠系、三叠系、第四系,其中第四系残坡积层十分发育,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较差。构造上属六盘水断陷的普安旋扭构造变形区,以发育不同方向弧形褶皱、断裂为特征。
  3、水文地质特征:测区内地下水的形成与气候、水系、地质、地貌等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本项目处在非可溶岩分布区,富水性弱,地下水主要以基岩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的形式存在。
  4、不良地质:由于沿线岩性分布特征,基岩岩体破碎,节理发育,风化较为严重,且厚度大,因此,边坡开挖后存在坍塌,失稳是本项目的主要不良地质问题,其次是局部低凹地段存在软土,对路基稳定有一定影响。
  根据上述地质特征,本项目地质条件一般较好,路基地质稳定,但存在高边坡失稳及软土问题,设计中均可处治。
  路线布设主要依据沿线的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和沿线的各城镇规划及工农业生产状况,因地制宜地选择路线方案,灵活运用技术指标,尽量使路线顺应地形,降低填挖高度,少占良田好土,合理控制工程数量以保护沿线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合理优化线位和工程方案,缩短行程时间,降低营运费用,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四、沿线筑路材料、水、电等建设条件及与公路建设的关系
  根据地质调查,沿线大部分岩性为玄武岩及煤系地层,局部地段为灰岩和白云岩,砌筑石料较为缺乏,大多需远运使用。
  水料场:沿线小河沟较多,水质好,丰富,可做施工用水。但松土河污染严重,不可做施工和生活用水。
  电力:沿线与城镇距离较近,施工用电可向当地供电部门申请安置变压器架设电力网供电。
  开采方式、运输条件:筑路材料均采用人工开采,机动车运输。水料可采用机动车运输,蓄水池贮水及铺设抽水管道以提供筑路工程用水。对料场较远地段可考虑修筑一定长度的施工便道以方便筑路材料运输。
  五、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观相协调情况
  布线时尽量顺应地形,充分利用老路,远离环境敏感点,避让地质不良段落,少占良田好土,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对不可避免的段落尽量采取适宜的工程措施,力求恢复自然景观,以期达到公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目的。
  本项目在设计过程中注意加强对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态环境方面的设计,尽可能美化路容、路貌,改善行车环境。对于废弃的土石方,采用集中堆放,并设置完善的排水、防护工程设施,整平植树或种草,严禁随意堆放和乱弃,对挖方边坡面较大的路段,采用框架植草,播撒草籽和喷射厚层基材植被护坡等形式,对设置的沥青搅拌场注意远离一、二类环境空气敏感点300米以外。
  由于本项目建设资金有限,环保主要考虑对道路两侧和弃土场坡面植树、植草进行绿化及防止水资源污染,对于边坡绿化重点考虑对自然环境破坏较大路段恢复原有生态,待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对公路边坡进行全面绿化。
  六、批复意见执行情况
  本合同段方案及技术标准与初步设计相比,无大的变化。部分路段为充分考虑减少居民拆迁和土石方数量,路线作了局部优化调整。
  七、新技术采用及计算机的运用情况
  本项目勘察设计采用GPS进行控制测量,地形图采用航测、数字化技术成图,并建立数字地面模型,运用计算机集成软件完成路线平、纵、横及结构设计,计算机成图率达到100%;全线采用全站仪进行平面及中线控制测量。
  八、《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执行情况
  本合同段勘察设计各专业均严格按《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执行,涉及的专业有路线、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环境保护、地质等10个方面。经检查,各个专业的勘察设计均符合强制性条文要求。
  九、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对重大问题的意见,当地人民群众的要求和采纳情况
  1、地方政府要求在路线与煤矿、村寨等相接的路段设置平交,以利车辆上下,设计中均作了考虑。
  2、畅达路桥发展投资有限投资公司(业主)要求在胡家寨设收费站,设计中已作了考虑。


土木工程设计过程 分享网站网址一起学习

Current Value 8219
Update Date 2018-08-09
Trend Intensity Index

63

热门分类 /

Hot Categories

最新资料 /

Latest Materials
Slide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