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一、线路概况某新建铁路正线全长351km,单线Ⅱ级铁路,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120km/h,由SS系列(货车过渡到HX系列)电力机车牵引。规划输送能力为客车14对/日,货运498万吨/年。该铁路某区段全长149.7km,中短隧道5座,大中桥6座(585m),涵洞216道,其他区段为路基。该区段线路坡度14°~30°,沿线出露地层较为简单。地表覆盖层较薄,山坡有基岩出露,有乡村小路通往线路附近,交通较为方便。地形起伏较大,地面高程360~510m,相对高差150m。(1)铁路等级:Ⅱ级(2)正线数目:单线(3)限制坡度:12‰(4)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120km/h(5)最小曲线半径:500m(6)牵引种类:电力(7)机车类型:SS系列(货车过渡到HX系列)(8)牵引质量:10000t、5000t(9)到发线有效长度:1700m(10)闭塞类型:半自动闭塞二、地质特征 1.地震动参数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沿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0.05g,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2.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特征(1)地层岩性经详细勘探揭示,场地地基土分析如下:①层土:土质不均,主要为素填土,结构松散,局部含少量碎石,一般厚度为1.80~5.40m,位于耕地处含较多的植物根茎等,应予以清除,未经处理,不宜直接作为拟建构筑物的天然地基持力层。②层褐红、褐黄色粉质粘土,土质不均,局部为粘土,可塑状,中压缩性,一般厚度为0.70~6.20m,拟建场地均有分布,是良好的天然地基浅基持力层。②T层灰色粉土,土质较差,松散,中压缩性,一般厚度为1.10~4.70m,为②层夹层,呈透镜体分布。③层褐灰色粉质粘土,土质不均,局部夹多层粉土,可塑状,中压缩性,一般厚度为0.20~4.80m,拟建场地普遍分布。③T层褐灰色粉土,土质不均,局部夹较多粘性土,可塑状,中压缩性,一般厚度为1.1~4.0m,为③层夹层,呈透镜体分布。④层褐灰色粉质粘土,土质不均,局部夹粉土及泥炭质土,软塑状,高压缩性,一般厚度为0.50~5.30m,拟建场地普遍分布,为拟建场地软弱层。⑤层褐灰色含圆砾粉土,土质不均,局部为圆砾层,稍密状,中压缩性,一般厚度为0.50~5.10m,拟建场地普遍分布。⑥层褐灰色粉质粘土,土质不均,局部夹少量粉土及泥炭质土,可塑状,中压缩性,一般厚度为0.50~8.00m,拟建场地普遍分布。⑥T层褐灰色含圆砾粉土,土质不均,局部为圆砾层,稍密状,中压缩性,为⑥层夹层,呈透镜体分布。⑦层褐灰色粉质粘土,土质不均,局部夹少量粉土及圆砾,硬塑~坚硬状,中压缩性,一般厚度为8.20~20.00m,拟建场地普遍分布,可作为拟建工程良好的桩基持力层。⑦T层褐灰色含圆砾粉土,土质不均,局部为圆砾层,中密状,中压缩性,为⑦层夹层,呈透镜体分布。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指标均进行了分层统计,详见附表“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并作如下几点说明:(a)表中提供了各项指标的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及变异系数等统计参数,设计时可根据工程性质、安全等级情况,结合地区经验选用。(b)表中剪切试验确定的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为峰值统计修正后的指标。
|